押加:从青藏高原走向全国
来源:中国民族报 发布日期:2019-09-12浏览()人次 投稿收藏

  押加项目76公斤级比赛。本刊记者 王京广 摄

  押加是一种趴着拔河的体育项目,就是两名比赛者分别趴在场地两端,二人的脖子套上同一根长绸布,分别向相反的方向拉爬,拉过指定区域者即为胜出。押加在藏族聚居区广为流行,藏族人民将大象视为吉祥之物,崇拜大象的力量,这项特殊的运动因此也叫“大象拔河”“藏式拔河”。

  “加油!加油!……”在热烈的助威声中,两名押加运动员反向趴在地上,脖子上套上同一根长绸布带,做赛前的最后准备。

  “哔——”一声哨响,双方运动员四肢着地,奋力向前爬行。布带被拉直、绷紧,赛场气氛更加紧张……

  提起“押加”,大多数人可能会比较陌生。其实,看一场比赛就会知道,这就是来自青藏高原的“拔河”。

  在藏族聚居区广为流传的押加,有着上百年历史,模仿的是牛拉犁时奋力向前的姿态。像大多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样,生活中的押加比赛易于开展,所需条件很简单:一块空地就能当场地,扯下腰带便可作押加带。这也使得押加在青藏高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农闲时,在牧场或田间,人们把背带或腰带连在一起,以游戏的形式练习或进行比赛。节假日时,各地都会进行押加比赛。

  押加也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经典项目之一。在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押加被列为表演项目。从第六届运动会开始,押加正式被列为竞赛项目,只限男运动员参加,且根据体重分为不同级别进行比赛。

  本届运动会的押加比赛共设置55公斤级(含55公斤以下)、61公斤级、68公斤级、76公斤级、85公斤级和95公斤级等6个级别,共有6个比赛日。按照赛程,各个级别的决赛将会在最后一个比赛日即9月15日进行,届时将决出每个级别比赛的一、二、三等奖。

  风靡全国,遍地开花

  起源于西藏地区的押加,在近几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却被新疆代表团抢去了风头。

  在第十届运动会上,新疆代表团在押加项目上大展身手,获得了共7个级别比赛中4个级别的第一名。少数民族散居地区代表团的选手也纷纷获奖,呈现出押加运动在祖国大地遍地开花的态势。

  这项易于开展、规则简单的地域性项目,通过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平台,为全国各地群众了解并喜爱。

  从本届运动会的参赛情况来看,共有北京、河北、内蒙古、台湾少数民族代表团等28支队伍参加了本项比赛。各地参赛选手也呈现本土化特征,比如,新疆押加队选手是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运动员,云南押加队选手全是彝族运动员,海南押加队选手全是黎族运动员。

  “小白鞋”背后的规则完善

  走进赛场可以发现,运动员走上押加台比赛之前,都会换上一双白色的帆布鞋——同一个品牌,同一个款式,只是鞋码不同,这是组委会同意提供的比赛用鞋。

  这是一项从第九届运动会开始实施的规则。押加是力的较量,任何与摩擦力相关的因素都会影响比赛结果。为了保证比赛公平公正,自第九届运动会起,组委会统一了押加带、比赛用鞋标准。

  比赛用鞋作为重要装备,在分发管理上也非常严格。每场比赛前,押加运动员到检录处领取比赛用鞋,待比赛结束后,再交回检录处。“裁判员和运动员比赛前后均可对比赛用鞋状况进行检查、评估,如果认为会影响比赛公平,可随时调换新鞋。”押加竞赛委员会器材组组长祁宏杰说。

  早在今年6月中旬,组委会就将比赛用鞋标准下发给各代表团押加领队,教练员和运动员可以购买相同品牌和型号的比赛用鞋进行适应性训练。“这种做法很贴心,方便我们提前进行适应训练。”河北押加队教练员宋文秀说。

  运动会比赛项目的规则,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在本届运动会上,押加项目还有一个重要调整:取消了95公斤以上级别的比赛。

  青海押加队教练殷生宝为这一调整点赞:“95公斤以上统一作为一个级别,选手之间体重的差别可能会很大,大重量一方可能单凭借体重就能获胜。这一调整,使得比赛更公平。”

  从牧场到赛场:运动员多非专业出身

  32岁的昂知多日杰,是青海押加队的一名选手,也是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一位牧民。如果不是被选拔参加本次押加比赛,他这会儿应该是在祁连山草原上放牧。

  据殷生宝介绍,青海押加队本次派出的6名运动员,除了1名是青海民族大学的研究生,其余5位都是农牧民。

  “他们都是村里押加比赛的‘明星’。”殷生宝说,虽然只进行了两个月的选拔训练,但并不影响比赛水准。“押加早就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在队员们的家乡,处处都是赛场。”

  事实上,参加本届运动会押加项目比赛的运动员,多非专业运动员;即便是专业运动员,平日的训练项目也多非押加。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赛场上,交流比竞技更重要。运动员们在“跨界”的过程中,扩大了项目的参与度,也增进了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

  河南押加代表队6名运动员,都来自省体校摔跤队或举重队。他们在比赛前进行了几个月的集训,便走上了押加赛场,但这并不影响队员们的英勇表现。来自摔跤队的95公斤级选手张珂,在10日的比赛中,开赛哨声未落,只用了几秒时间就战胜了对手。

  “押加和摔跤、举重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力量和技巧型项目。”河南押加队教练许秀君说,为了备战押加项目,他们学习了很多藏族文化和押加知识。“这种‘跨界’的项目交流,充实了我们的训练方法,也增进了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

(编辑:孙浩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